首页
健康资讯
医生资讯
健康问答
医院查找
疾病百科
天气
网站导航
食料法祛斑 效果不一般
更新时间:2012-10-05 21:27:00

对于祛斑,人们总是想尽了办法,但是效果总是差强人意,小编就跟大家分享一下食料祛斑法,助你早日摆脱色斑烦恼。 肤若凝脂是很多美女的追求,美白祛斑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而护肤中最令人头疼的怕是非色斑莫属了,脸上真正长过斑的人最有体会,色斑发展迅猛,异常顽固,对人的形象影响巨大,堪称不折不扣的容颜杀手,如何祛斑也就成为当今护肤中一个很棘手的课题。

一、内调祛斑的小窍门——美味可口,排毒滋补

1.生姜蜂蜜茶

蜂蜜中的营养成分很厚实,长期吃蜂蜜的人体内抗氧化物的水平会有很大的提高,可以使皮肤白嫩光滑,面容红润,不仅去斑还能补血。

生姜蜂蜜茶制作:买来生姜,对于去斑的方法。切成小块,别切得太碎。放清水到茶壶里煮。煮开之后放入红茶,比如祁门红茶,用200—300毫升开水浸泡5—10分钟后(最好温度在45℃左右,这样不会破坏蜂蜜中的活性酶),大概比较温热能入口的时候把它倒出来加入一些蜂蜜。

2、吃陈醋泡黄豆+核桃仁

材料:陈醋500g,黄豆150g,核桃仁100g

做法:核桃捣碎,与黄豆混合浸泡在食醋当中,在服用黑木耳红枣汤的同时,再取出适量浸泡过的黄豆与核桃仁食用。

祛斑美容机理:被陈醋泡过的黄豆和核桃仁具有很强的益气补血作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肝脏功能。中医强调肝主疏泄条达(注:舒畅的意思),如果肝气不舒就会情绪抑郁,或急躁善怒,并伴有消化吸收不良,容易导致面色枯黄,色斑频生。

3、喝黑木耳红枣汤

材料:黑木耳30克,无核红枣20枚。

做法:黑木耳洗净泡开,与红枣混合,加水适量,放入锅中煮半个小时左右,可根据个人口味加入日常调味料,但忌辛辣。每日早、晚餐后各一次。

祛斑美容机理:《本草纲目》中记载黑木耳可去面上黑斑。黑木耳可润肤,防止皮肤老化;大枣和中益气,健脾润肤,有助黑木耳祛除黑斑。故而经常服食,可以驻颜祛斑、健美丰肌,并用于治疗面部黑斑、形瘦。

4.常吃白萝卜

中医以为,白萝卜可“利五脏、令人白净肌肉”白萝卜是一种常见的蔬菜!生食熟食均可,其略带辛辣味,具有促竟进消化,加强食欲,加速胃肠蠕动和止咳化痰的作用。白萝卜含有厚实的维生素C,维生素C为抗氧化剂,对去斑十分有成效。因此,常食白萝卜可使皮肤白净细密,是美白祛斑的好方法。二、祛斑外养小窍门蜂蜜打底,中药显奇效 第一步,蜂蜜润肤 蜂蜜是非常理想的护肤品。它能供给皮肤养分让皮肤具有弹性,能杀灭或抑制附着在皮肤表面的细菌,还能消除皮肤的色素沉着,促进上皮组织再生。把蜂蜜涂抹

二、祛斑外养小窍门——蜂蜜打底,中药显奇效

第一步,蜂蜜润肤

蜂蜜是非常理想的护肤品。它能供给皮肤养分让皮肤具有弹性,能杀灭或抑制附着在皮肤表面的细菌,还能消除皮肤的色素沉着,促进上皮组织再生。把蜂蜜涂抹于皮肤表面,蜂蜜中的葡萄糖、果糖、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等直接作用于表皮和真皮,为细胞提供养分,促使它们分裂、生长。

做法:每天洗脸的时候,先用温水将脸部肌肤洗干净。将蜂蜜加2~3倍水稀释后,每日涂敷面部,并适当地进行按摩。也可用纱布浸渍蜂蜜后,轻轻擦脸,擦到脸部有微热感为止。

第二步,中药粉敷面

既然从中医的角度来谈,又岂能少了中草药的力量。白芨、白术、茯苓、珍珠无论内服还是外用,都是非常有效的美白淡斑药材——白芨收敛止血,消肿生肌;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茯苓利窍而除湿,益气而和中;珍珠润肤白面,淡化黑斑。

做法:从药店采购白芨粉、白术粉、茯苓粉、珍珠粉,四粉等量混合,取适量白醋调匀,蜂蜜润肤之后均匀涂与面部,待水分吸收后洗净。

  • 美容资讯
  • 皮肤美容
  • 综合
  • 美白
  • 祛斑
  • 祛痘
  • 抗皱
  • 保湿
  • 控油
  • 防晒
  • 面膜
  • 化妆
  • 除皱
  • 嫩肤
  • 激光祛斑
  • 激光美白
  • 激光祛痣
  • 男士护肤
  • 发型
  • 网友经验
  • 如何抗皱
  • 抗皱产品
  • 抗皱面膜
  • 抗皱方法
  • 抗皱眼霜
  • 抗皱食物
  • 如何防晒
  • 防晒方法
  • 防晒食品
  • 防晒产品
  • 防晒问答
  • 补水面膜
  • 中医面膜
  • 自制面膜
  • 面膜常识
  • 药妆
  • 化妆常识
  • 化妆技巧
  • 补妆
  • 卸妆
健康导航
疾病
医生
中医
男性
孕育
资讯
美容
减肥
医院
女性
老人
饮食
症状
检查
问答
体检
急救
护理
健康
温馨提示
进入夏季是中暑、热中风、肩周炎、水中毒、肠炎等疾病的高发季节,同时也是腹泻、消化不良的高发季节,广大网民要高度重视做好这些疾病的预防,网民如出现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及全身不适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Copyright © 2000-2017 jiankang4.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电话: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