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康资讯
医生资讯
健康问答
医院查找
疾病百科
天气
网站导航
皮肤科医生专业分享防晒安全模式
更新时间:2018-09-06 21:07:02

在穿上衣服之前先做个铺垫

皮肤科医生的建议:早上出门的时候,把换装上的时间省5分钟出来用来做个肌肤打底。在身体上,涂抹大概一个水杯的量的防晒霜,保证SPF指数不低于30,在身上则只需要一勺。

不要等到你已经在户外的时候才想到防晒

皮肤科医生的建议:这个其实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但是真的就有很大一批人会跑到户外再想起来涂防晒。前面说到在着装前就涂抹防晒品的另外一个好处就是:防晒效力需要在涂抹后20分钟才能起效,那时候你的肌肤才有能力抵御UV。如果你等到出门再用防晒,那么起码你在户外的前面半个小时,就是完全把自己曝露在紫外线下。

让你的防晒品具有双重责任

皮肤科医生的建议:如果你往脸上涂抹防晒品,那么就选择有附带功效的产品吧。譬如你的皮肤很敏感并且容易泛红,那么选择配方中含有消炎成分的防晒品,如果你有色斑,则选择成分中含有大豆精华、烟酰胺以及一些其他美白成分的防晒品。

由内而外地对抗紫外线

皮肤科医生的建议:内服一些能对抗紫外线的保健品。如含有白绒水龙骨叶提取物、番茄红素以及胡萝卜素的保健品都能帮你对抗紫外线,减少因日晒造成的自由基,并且降低晒后肌肤泛红的现象。如果你哪一天会在户外呆很久,那么根据医嘱在早晨出门前服用,当然也万千不能忘记涂抹防晒霜。

叠加使用

皮肤科医生的建议:如果你是一名对防晒有着狂热执拗的人,那么你可以学习著名的LeslieBaumann的方法。先将化学性的防晒品涂抹在皮肤上,等到它干了之后,再使用一层物理性的防晒品。化学性的防晒品会吸收紫外线里的UVA和UVB,从而避免对肌肤的伤害,而物理性的防晒品则会反射紫外线,所以内吸收外反射,才能真正做到对肌肤的保护。

千万别依赖化妆

皮肤科医生的建议:很多人在出门前会跳过防晒这一步,因为你觉得你早晨对付紫外线的方法就是准备一系列的含有防晒指数的护肤品和底妆,但是千万别相信它们。原因很简单,譬如粉饼里的防晒指数如果要起效,你就要比平时涂抹多14倍的量,而粉底也是一样的,只不过变成7倍,结果就是,你的脸就会像个石膏一样假。

保持它的新鲜度

皮肤科医生的建议:我们可能每年都有一些剩余的防晒霜放在柜子里,但是要确保在每一年的夏天,开封一只新的防晒霜。因为存放时间过长的防晒霜会失去它的防晒效力,当然也必须在保质期内。

别找借口

皮肤科医生的建议:担心引发青春痘可能是因为你的防晒霜涂抹不够量。但是引发的真正原因其实和你流汗有关,而和你使用的产品关系不大。如果你是一个爱出汗的人,那么一定要选择防汗配方的。首先需要擦干你的脸部肌肤再涂抹,或者选择防晒粉也可以,这样你就不会因为出汗而使防晒霜在你脸上产生搓泥或者结块现象了。或者你也可以选择喱状的防晒品,这样也会降低青春痘的发生。

别把自己惹哭了

皮肤科医生的建议:有些防晒霜涂抹在眼睛周围会让眼睛产生刺痛感,因此很多人会选择避开眼睛周围。但是薄薄的眼睛周围的肌肤其实更需要保护。一些药妆品牌的防晒产品有单独推出眼部防晒,因此不妨善加利用,不要以为你带了具有防晒力的魔镜就不会让眼周受到伤害,因为太阳镜反射的UV如果反射到眼周,那效果会加倍。

确保你手边的存货

皮肤科医生的建议:要确保到处都有防晒霜。就像有些人喜欢在家里、办公室、车上、包里、化妆包里都配备一个喷雾或者手霜一样,哪里都放一个,甚至是携带式旅行箱里。

想在前头

皮肤科医生的建议:人们总是忘记给自己的头皮防晒,知道头发被晒焦,头皮被晒成过敏。不妨选择一瓶防晒喷雾,均匀地喷在头皮和发际线处,如果你担心防晒品会堵塞你的毛孔,那么就干脆戴顶帽子。

  • 美容资讯
  • 皮肤美容
  • 综合
  • 美白
  • 祛斑
  • 祛痘
  • 抗皱
  • 保湿
  • 控油
  • 防晒
  • 面膜
  • 化妆
  • 除皱
  • 嫩肤
  • 激光祛斑
  • 激光美白
  • 激光祛痣
  • 男士护肤
  • 发型
  • 网友经验
  • 如何抗皱
  • 抗皱产品
  • 抗皱面膜
  • 抗皱方法
  • 抗皱眼霜
  • 抗皱食物
  • 如何防晒
  • 防晒方法
  • 防晒食品
  • 防晒产品
  • 防晒问答
  • 补水面膜
  • 中医面膜
  • 自制面膜
  • 面膜常识
  • 药妆
  • 化妆常识
  • 化妆技巧
  • 补妆
  • 卸妆
健康导航
疾病
医生
中医
男性
孕育
资讯
美容
减肥
医院
女性
老人
饮食
症状
检查
问答
体检
急救
护理
健康
温馨提示
进入夏季是中暑、热中风、肩周炎、水中毒、肠炎等疾病的高发季节,同时也是腹泻、消化不良的高发季节,广大网民要高度重视做好这些疾病的预防,网民如出现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及全身不适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Copyright © 2000-2017 jiankang4.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电话: 邮箱: